在2020年的四川省达州市中考中,《唐雎不辱使命》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之一,考查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下是对该题目的详细解读和答案解析。
原文回顾: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秦王企图以欺诈手段迫使安陵君割让土地,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捍卫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唐雎的机智果敢以及他对于国家利益的坚守。
题目设置: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士之怒”的理解。
答案解析:
1. 解释加点词
- 怫然:愤怒的样子。
- 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 休祲:吉凶的征兆。
2. 句子翻译
- 原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翻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答应我的请求!
- 原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翻译:如果有志之士真的发怒,就会有两个人倒下,鲜血溅满五步之远,天下人都将穿丧服。
3. 唐雎性格特点分析
唐雎是一个忠诚爱国、勇敢无畏的人。面对秦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用冷静的态度应对,并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挑衅,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他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还维护了个人尊严,堪称忠臣典范。
4. 对“士之怒”的理解
“士之怒”体现了古代士人阶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国家面临危机时,他们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正义与尊严。这种精神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与智慧,还能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思考,勇于担当。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经典作品中学到更多宝贵的知识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