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 通过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认识到陶渊明追求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文章中陶渊明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 领会文章所体现的作者思想及时代背景。
2. 教学难点:
-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到陶渊明辞官归隐背后深刻的人生哲理。
-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人生价值取向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田园生活的视频片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果有机会选择,你会愿意放弃现有的工作去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吗?”接着引入课题《归去来兮辞》,告诉学生这篇作品就是陶渊明在辞官后写下的抒情散文,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记不熟悉的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查阅其含义。
2. 再次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要求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思考讨论: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三)精读细品
1. 分段讲解课文,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 结合注释深入探讨陶渊明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既自以心为形役”一句中,“心”代表内心的真实想法,“形”指身体或外在的行为表现,“为形役”则表明陶渊明意识到自己被世俗事务束缚住了。这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去仕途生涯的反思。
3.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优美的描写手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船行水面的姿态,还寄托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搜集有关陶渊明其他诗作的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分享。
2.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平衡事业与生活的关系?是否有必要像陶渊明那样完全脱离尘世纷扰?
3.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启示是什么。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陶渊明辞官归隐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提醒大家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辞官归隐
田园生活
精神自由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
3. 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尝试找出其中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