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为了提高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化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首先,在诊断方面,《规范》强调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超声、CT及MRI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分期和侵袭程度。此外,《规范》指出,对于疑似病例,应结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和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策略上,《规范》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和个人健康状况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则可考虑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靶向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特别提到免疫疗法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之一,在部分晚期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建议建立由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个专业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从而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最后,《规范》呼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原发性肝癌防治知识的认识,并定期开展筛查工作,以便尽早发现并干预潜在病例。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框架来应对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遵循该《规范》,我们有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