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小学语文微课大赛”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微课的形式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次荣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以《观潮》一文为例,围绕“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语言之妙”的主题展开。《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通过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又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本次微课设计的核心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横贯”、“浩浩荡荡”的含义,并积累描写潮水的优美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描述潮水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资源,包括钱塘江大潮的真实录像片段、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及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卡片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家庭作业任务——即让孩子们回家后搜集更多关于钱塘江大潮的信息,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 采用情境创设法,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高清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潮水的力量与美丽。
-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大家自由发言,从而顺利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2. 初读感知(约8分钟)
-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初步了解文章结构。
- 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3. 深入探究(约15分钟)
- 小组合作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段落,找出最能体现潮水特点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 全班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质疑,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4. 拓展延伸(约7分钟)
- 结合课外知识,介绍钱塘江大潮形成的科学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
-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或者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
5. 总结回顾(约5分钟)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 布置开放性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下节课与同伴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微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于小组合作不够积极主动,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另外,由于时间限制,某些深层次的思考未能充分展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调整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这次获奖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创新的可能性。相信随着类似活动的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微课作品涌现出来,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