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成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清代作家沈复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种种生活情趣,并从中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难点: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一段关于童年趣事的小故事引入,引发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有趣事情,然后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文章——《闲情记趣》。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不认识或不熟悉的生僻字词。
2. 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课文
1. 分析第一段
-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描写作者童年时期观察昆虫的句子。
- 讨论这些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2. 分析第二段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将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
- 这种联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课文
3. 分析第三段
-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小景物来表达内心感受。
- 思考这种写作技巧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4. 分析第四段
- 讲解“明察秋毫”的出处及其比喻义。
- 结合实际例子说明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总结归纳
1. 回顾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2. 小组讨论:你觉得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模仿本文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
闲情记趣
沈复
观察昆虫→联想飞翔→细致描绘→表达情感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在讨论环节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加注重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课堂节奏。另外,也可以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展示或者角色扮演等,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