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挑战。《童年的发现》作为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以其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师生喜爱。本文将分享一份荣获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童年时期的科学发现及其背后的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准备
-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插图、相关视频资料等;
- 制作互动卡片,用于课堂小游戏环节;
-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查阅关于达尔文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的短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随后提问:“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观察到某些现象后产生了疑问?”以此引入课题《童年的发现》。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词语,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阅读障碍。
(三)深入分析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文中的“我”发现了什么?
2. 这个发现是如何实现的?
3. 从这个故事里,你学到了什么?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形成热烈的交流氛围。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小小科学家”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课文中的情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并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
(五)总结升华
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四、评价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特别关注那些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份教学方案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注重实践操作,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希望这篇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有任何进一步的要求,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