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古人的对书信的雅称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古人的对书信的雅称,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10 18:51:14

在古代,书信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古人对于书信有着诸多雅称,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尺牍”:简短而隽永

“尺牍”是书信最常见的雅称之一,最早源于汉代。《说文解字》中解释:“牍,书板也。”古人常以竹木制成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尺”则指长度适中的书写载体。因此,“尺牍”既是对书信形式的描述,又蕴含了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之意。后来,“尺牍”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用于表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通信作品。

二、“鱼雁”:寓意深远的象征

鱼和雁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等成语均源于此。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囚匈奴时,曾将书信绑于雁足放飞,以传达消息。这种浪漫化的表达方式使得“鱼雁”成为书信的象征符号。此外,“鱼雁”还隐喻着忠贞不渝的情感,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青鸟”即暗指书信使者。

三、“尺素”:细腻而柔美的意象

“尺素”专指写有文字的小幅绸缎或绢帛,其名称源自东汉蔡邕的《诫子文》:“欲书一札,尺素在心。”这里的“尺素”不仅代表书信的形式,更强调了内容的精致与真挚。宋代词人晏殊在其名篇《蝶恋花》中有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通过“尺素”这一意象,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四、“锦书”:华美而珍贵的象征

“锦书”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用精美纸张或丝绸制成的书信,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锦”字本身具有华丽、繁复的特点,赋予书信一种高贵典雅的形象。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提到的“轻罗小扇”与“锦书”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诗意的画面。

五、“缄书”:庄重而私密的表达

“缄书”意指密封好的书信,强调了书信内容的私密性和重要性。“缄”字本义为封存、闭锁,暗示着写信者对收信者的尊重以及对信件内容的珍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云:“赵王乃遣使持节召廉颇,廉颇因数言赵王,赵王以为老,遂不复用。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闻之,怒曰:‘我尚能饭斗米肉十斤,今何为不用?’乃负荆请罪,赵王赦之,复用为将。”这段文字虽未直接提及“缄书”,但其中隐含的忠诚与信任却与“缄书”的精神高度契合。

六、“雁帖”:跨越时空的桥梁

“雁帖”是一种特殊的书信形式,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它得名于古人认为大雁可以穿越千山万水,将远方的信息带回故乡。因此,“雁帖”不仅是一种通信手段,更是连接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雁帖”,但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念之情却让人联想到借助书信传递爱意的情景。

结语

从“尺牍”到“雁帖”,每一种雅称都承载着古人对书信文化的独特理解。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雅称时,或许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书信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