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 课程代码:[请根据学校教务系统规定填写]
3. 学分:4学分
4.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
5.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指标及应用方法,具备设计和调试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机制,熟悉常用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传感器信号处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 熟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典型应用;
- 了解传感器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
- 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特定测量需求的传感器;
- 具备设计简单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初步能力;
- 能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
3. 素质目标:
-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 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模块一:绪论
- 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发展趋势;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 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感器的主要分类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模块二:电阻式传感器
-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热敏电阻、湿敏电阻等其他类型电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 要求: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学会选用合适的电阻式传感器并完成基本测试任务。
模块三:电感式传感器
- 自感式、互感式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与安装。
- 要求: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
模块四:电容式传感器
- 平行板电容器的基本公式推导;变面积型、变介质型和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应用场合。
- 要求: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机制,能够准确计算其灵敏度和线性范围。
模块五:压电式传感器
- 压电效应的基本理论;压电陶瓷、压电晶体的特性比较;动态力测量中的应用案例。
- 要求:熟悉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了解如何选择适当的材料以满足特定需求。
模块六:光电式传感器
- 光电池、发光二极管、光敏晶体管等元件的特性和用途;光纤传感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 要求:掌握光电式传感器的操作方法,能够利用它们构建简单的检测系统。
模块七:霍尔效应传感器
- 霍尔效应的基本原理;霍尔开关、霍尔位置传感器的功能描述。
- 要求:理解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具备一定的故障诊断技能。
模块八:新型智能传感器
- MEMS技术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设计。
- 要求:关注当前科技前沿,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实验成绩(30%):依据每次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分。
3. 期末考试(40%):闭卷笔试,重点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张晓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
- 《现代传感器技术》,李国厚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 《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王小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七、备注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