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以其雄浑悲壮的风格和鲜明的意象著称。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战事的紧张氛围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一、原文再现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阅读理解与答案
1.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压”字形象地描绘了敌军来势汹汹、气势逼人的场景,表现出战争迫在眉睫的紧张气氛,增强了画面感和紧迫感。
2.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这一句描绘了秋天战场上号角声此起彼伏的景象,渲染出肃杀、悲壮的氛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3. “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指的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答:“燕脂”原指女子的胭脂,这里借指战士的鲜血。“凝夜紫”则表现了夜晚血迹凝结成紫色,象征着战斗的惨烈与牺牲的悲壮。
4. “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用了哪个历史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答:该句化用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暗示将士们有如荆轲般视死如归的勇气,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悲壮情绪。
5.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忠心不渝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精神的赞美。
三、诗歌赏析
《雁门太守行》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沉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边塞战场的壮阔与悲凉。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黑云压城”、“金鳞开”、“燕脂凝夜紫”等,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悲壮的氛围。
诗中不仅有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写,更有对将士精神的深刻刻画。尤其是结尾两句,将个人忠诚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升华为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歌。
李贺虽身处盛唐,但他的诗风却独具一格,常以奇崛的想象和冷峻的笔调表达内心的情感。《雁门太守行》正是他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既有边塞诗的豪迈,又带有诗人独特的忧思与悲悯。
四、总结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边塞诗,它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更是对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的深情礼赞。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李贺笔下的那份炽热与悲怆,感受到古代将士们在烽火硝烟中坚守信念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