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章(精品))】在学习《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第一章作为整个课程的入门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内容,以下是对第一章相关课后习题的详细解答与解析。
一、基本概念题
题目1:简述环境工程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解答:
环境工程是一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技术科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噪声控制、土壤修复以及生态恢复等方面。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对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明确环境工程不仅关注污染治理,还涉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计算类题目
题目2:某工厂排放的废水流量为500 m³/h,其中悬浮物浓度为80 mg/L,若采用沉淀池进行处理,要求去除率达到80%,求所需沉淀池的最小有效容积。
解答:
根据沉淀池的设计原则,有效容积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
V = \frac{Q}{v} \times t
$$
其中:
- $ Q $ 为废水流量,即 500 m³/h;
- $ v $ 为沉淀速度,通常取经验值,如 0.5 m/h;
- $ t $ 为沉淀时间,根据去除率确定,一般为 2~4 小时。
假设沉淀时间为 3 小时,则:
$$
V = \frac{500}{0.5} \times 3 = 3000 \, \text{m}^3
$$
因此,所需沉淀池的最小有效容积为 3000 立方米。
解析:
此题考察了沉淀池设计的基本方法,需注意单位换算及参数选择的合理性。
三、分析判断题
题目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所有的污染物都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完全去除。”
解答:
错误。
理由:
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通过单一的物理方法彻底去除。例如,某些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可能需要结合化学处理或生物降解技术才能实现高效去除。此外,物理方法往往只能实现初步分离或浓缩,无法达到完全净化的效果。
解析:
该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避免片面看待环境工程中的处理手段。
四、应用拓展题
题目4:试论述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为什么常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工艺流程?
解答: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直接处理难度大且效率低。因此,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三级工艺具有以下优势:
1. 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悬浮物、油脂等,防止后续设备堵塞或损坏;
2.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降低BOD、COD等指标;
3. 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氮、磷、病原体等,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这种分阶段处理方式可以提高整体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满足环保排放标准。
解析:
该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污水处理流程的设计逻辑。
结语
通过对《环境工程原理》第一章课后习题的系统解答与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思考、多练习,逐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
如需其他章节的课后习题解答,欢迎继续关注本系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