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通过小女孩的遭遇所表达的情感与社会批判。
3. 学习描写手法,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小女孩在寒冷中点燃火柴时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对比。
三、教学过程实录: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悲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夜,一位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的命运令人揪心。你们知道这是哪篇课文吗?
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没错,这就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打动我们的心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 小女孩的生活状况如何?
- 她为什么在寒冷的夜晚还在街上卖火柴?
- 她在点燃火柴时看到了什么?这些幻象有什么意义?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3. 深入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 描述了天气的寒冷和小女孩的处境,通过“冻得通红”“蜷缩”等词语,表现出她生活的艰难。
- 小女孩点燃火柴,看到温暖的炉火、美味的食物、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这些幻象反映了她内心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 第三段:小女孩最终在幻象中死去,而现实却无人问津,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女孩在现实中得不到温暖,却只能在火柴的光中找到安慰?”
学生回答:“因为她在现实中没有家,没有人关心她。”
教师补充:“这正是安徒生想表达的社会现象——贫穷与冷漠让人失去最基本的尊严与关爱。”
4. 语言品析(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品味文中细腻的描写,如:
- “她不敢回家,因为父亲会打她。”——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小女孩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火光把她的脸照得通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小女孩在寒冷中的一丝温暖与希望。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这种描写方式,尝试写一段自己感受到温暖或孤独的情景。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现代贫困儿童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 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人?
-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冷暖。
-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关爱。
四、板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生活艰难 → 火柴幻象 → 社会冷漠 → 人性温暖
```
五、课后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小女孩”的感受。
2. 收集有关“弱势群体”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了他们的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