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翻译】2.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右倾之器也。’夫子曰:‘吾闻之也,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翻译: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一种倾斜的器具。他问看守庙宇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那人回答:“这大概是用来盛水的器具,它空的时候会倾斜。”孔子说:“我听说过,当它装满水时就会翻倒,中间适量时就端正,空的时候就会倾斜。”
在古代,人们常通过观察自然与器物来领悟人生道理。有一次,孔子前往鲁桓公的宗庙,那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器具。这种器物看起来并不普通,它的形状奇特,似乎总是偏向一边。
孔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向守庙的工作人员询问这件物品的用途。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一件用来盛水的器皿,它有个特点——空的时候会倾斜,装得太多又会翻倒。”
听到这里,孔子若有所思地点头。他联想到人生的许多道理,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像这个器物一样,太过满盈反而容易失败,适可而止才能保持平衡,而空虚的状态又会带来不稳定。
这段经历让孔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庸之道”的意义。他意识到,无论是治国、修身,还是处世为人,都应当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极端。
后来,这一故事被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典故。它不仅体现了孔子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也展示了他对人性与社会规律的深刻洞察。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