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螳螂捕蝉》的基本内容和寓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借助多媒体或图片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寓言形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寓言故事的趣味性,体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
-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把握其寓意,掌握生字词。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如螳螂、蝉、黄雀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螳螂捕蝉吗?这个画面背后有什么故事?”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气,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字词,标出不懂的地方。
3. 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螳螂”、“蝉”、“黄雀”等,及时纠正发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1. 分段讲解:
将课文分为几个小节,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内容。
- 介绍故事发生的场景,蝉在树上鸣叫,螳螂悄悄靠近。
- 螳螂准备捕蝉,却不知黄雀已在其后。
- 第三段:黄雀准备捕食螳螂,却忽略了背后的危险。
2. 互动讨论:
提问:“为什么螳螂没有发现黄雀?黄雀又为什么没看到后面的人?”
引导学生思考“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潜在危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10分钟)
1. 联系实际: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螳螂捕蝉”的现象,如考试前只顾复习,忽略休息;工作中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等。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螳螂捕蝉’的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总结寓意:
教师归纳:寓言告诉我们,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眼前,要有远见,避免因一时之利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寓言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2. 作业布置:
-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螳螂捕蝉”的理解。
- 预习第二课时内容,思考“寓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1. 故事
- 蝉在树上鸣叫
- 螳螂准备捕蝉
- 黄雀准备捕螳螂
- 后面有人准备捕黄雀
2. 寓意:
- 居安思危
- 防患未然
- 全面思考,不被眼前利益迷惑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