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相关练习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相关练习,蹲一个大佬,求不嫌弃我问题简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0 03:27:03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相关练习】《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于1926年所写的十篇散文。这部作品不仅是鲁迅个人成长经历的回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时代变迁。对于初中生来说,《朝花夕拾》是语文考试中常考的名著之一,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和阅读理解方法,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犀利的语言风格著称,代表作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二、作品背景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现名。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担任教职。书中通过追忆童年、少年及青年时期的经历,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三、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

1. 《狗·猫·鼠》

通过对猫、鼠、狗三种动物的描写,讽刺了那些“不正派”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2. 《阿长与〈山海经〉》

记述了保姆阿长的善良与粗俗,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感激与怀念。

3. 《二十四孝图》

批判了封建礼教中虚伪的孝道,尤其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表现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4. 《五猖会》

描述了童年时看迎神赛会的欢乐,以及父亲强迫背书的压抑,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的专制与儿童天性的冲突。

5. 《无常》

通过描绘“无常”这一鬼魂形象,表达了对公正与人性的向往,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冷漠。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了童年时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以及后来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生活,对比鲜明,表达出对自由童年的怀念。

7. 《父亲的病》

描述了父亲患病期间庸医误人的现象,批判了当时医学的落后与迷信。

8. 《琐记》

讲述了自己在南京求学的经历,揭露了旧式教育的弊端,也体现了鲁迅对新思想的追求。

9. 《藤野先生》

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严九郎,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10. 《范爱农》

记叙了与同乡范爱农的交往,反映了清末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也寄托了鲁迅对友人的怀念。

四、阅读理解题型示例

1. 简答题

- 《朝花夕拾》中,鲁迅为什么要写《二十四孝图》?

答: 鲁迅通过《二十四孝图》批评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孝道观念,尤其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表达了他对这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观念的不满。

2. 选择题

- 《朝花夕拾》中,哪一篇文章描写了鲁迅童年时看迎神赛会的情景?

A. 《狗·猫·鼠》

B. 《五猖会》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 《父亲的病》

正确答案:B

3. 分析题

- 结合《藤野先生》的内容,分析鲁迅对这位老师的感情。

答: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帮助的敬佩之情。尽管两人来自不同国家,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尊重,使鲁迅深感温暖,也体现了鲁迅对师恩的铭记。

五、备考建议

1. 熟悉文章结构与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考生应重点掌握每篇的核心内容和写作手法。

2. 积累关键词与人物形象

如“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是考试常考内容。

3. 注意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

鲁迅的文章语言犀利,思想深刻,考生需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4. 多做真题练习

建议考生结合历年中考真题进行训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

六、结语

《朝花夕拾》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的书籍。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过去,如何珍惜当下。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研读,真正领悟其中的思想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