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进行简单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体会乘法的简洁性与优越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增强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 难点: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能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卡片、练习纸等。
-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若干根小棒或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内容为“每组有4个苹果,共有3组”,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加法算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 + 4 + 4 = 12。接着提问:“如果每组有5个苹果,有6组,你会怎么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5+5+5+5+5+5=30”,并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计算比较繁琐。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 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展示几个类似的加法算式,如:
2 + 2 + 2 + 2 = 8
3 + 3 + 3 = 9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相同加数”的概念。
2. 引入乘法概念
教师说明: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式表示,这就是“乘法”。
举例说明:4 + 4 + 4 = 12 可以写成 4 × 3 = 12 或 3 × 4 = 12。
强调乘法的读法:“4乘3”或“3乘4”。
3. 理解乘法意义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 “4 × 3”表示3个4相加;
- “3 × 4”表示4个3相加。
同时指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形式。
(三)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1. 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每组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同的数量,如:
- 摆出5个2,问学生可以怎么表示?
- 摆出3个4,问学生如何写出乘法算式?
2. 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几道加法算式,要求学生将其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例如:
7 + 7 + 7 = ? → 7 × 3 = 21
9 + 9 + 9 + 9 = ? → 9 × 4 = 36
(四)总结提升,拓展应用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意义、写法及读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乘法的理解。
2. 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
学生举出例子,如:买多个相同物品、排列队形等,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实用性。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包括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2. 自己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尝试用乘法来表示,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建立乘法的概念,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板书设计:
```
乘法的初步认识
相同加数相加 → 乘法
4 + 4 + 4 = 12 → 4 × 3 = 12 或 3 × 4 = 12
读法:4乘3 或 3乘4
```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内容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