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文章中关于“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观点。
-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表达思想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细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养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教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教养不仅是外在表现,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
-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对“教养”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论述,明确教养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修炼获得的。
- 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教养”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材料、课堂讨论问题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思考“什么是教养”“如何培养教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引出“教养”这一主题。
- 展示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并引导学生思考:教养是如何获得的?
2. 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 找出文中提到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
- 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主旨。
3. 深入研读与讨论(20分钟)
- 分组讨论:
- “教养”与“教育”有何区别?
- 作者认为“真正的教养”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养”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非表面的行为规范。
4.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养”行为。
- 播放一段关于文明礼仪或良好行为习惯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 鼓励学生制定一份“提升自身教养”的行动计划,如:注意礼貌用语、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等。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教养》。
五、板书设计:
```
获得教养的途径
1. 教养 ≠ 教育
2. 教养源于内在修养
3. 途径:读书、反思、实践
4. 行动:尊重他人、自律自省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本质,帮助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方面仍需加强,后续可通过更多案例分析来深化学生的认知。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语文公开课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