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写作背景及其思想内涵;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细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批判与反思,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道士塔”这一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难点:体会作者对王道士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反思。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课文录音或视频片段。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与人物关系,思考“道士塔”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敦煌莫高窟?那里曾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但你知道吗,这些文物曾经被一位道士所破坏?”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介绍王道士的背景与行为;
- 第二部分:描写王道士对文物的破坏;
- 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的反思与批评。
(三)文本精读(20分钟)
1. 分析人物形象:
- 王道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反映了什么问题?
- 作者对王道士的态度是怎样的?是单纯的谴责,还是有更深层的思考?
2. 探讨象征意义:
- “道士塔”象征了什么?是个人的愚昧,还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
- 作者为何选择“道士塔”作为标题?有何深意?
3. 语言品味:
- 找出文中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句,如“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如果你是当时的王道士,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 文章中提到“文化是一种积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 结合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
- 在现代社会,文化遗产是否仍然面临威胁?
- 我们可以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 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文化遗产”为主题,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
- 《道士塔》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充满历史反思与文化责任感的散文;
- 王道士的行为虽令人痛心,但也提醒我们要珍视文化、尊重历史。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要求结合自身感受与课文内容。
2. 收集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与现状,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人物形象:王道士
二、主题思想:文化反思与历史责任
三、象征意义:道士塔 = 文化悲剧
四、情感态度:批判与惋惜并存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角度解读《道士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