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2》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方程解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等式的性质2,能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该性质。
- 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2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式的性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2。
-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2进行方程的变形,特别是对“除以0”的特殊情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实物教具(如天平模型)。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题:“小明有10元钱,他想买同样价格的书,如果每本书的价格是2元,那么他可以买几本?如果每本书的价格是5元,他又可以买几本?”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 ÷ 2 = 5,10 ÷ 5 = 2,并提出问题:“如果书的价格变成原来的两倍,小明能买的数量会怎样变化?”
通过这个情境,引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初步感知。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操作实验:
利用天平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
- 左边放3个苹果,右边放6个橘子,两边平衡;
- 如果左边再加3个苹果,右边也加6个橘子,是否仍然平衡?
- 如果左边乘以2,右边也乘以2,结果如何?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非零),等式依然成立。
(2)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符号表示:
如果 a = b,那么 a × c = b × c;
如果 a = b,那么 a ÷ c = b ÷ c (c ≠ 0)。
教师板书等式的性质2,并强调“c不能为0”。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
出示几个简单的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等式的性质2,并说明理由。例如:
- 4 = 4 → 4 × 3 = 4 × 3
- 6 = 6 → 6 ÷ 2 = 6 ÷ 2
- 5 = 5 → 5 × 0 = 5 × 0(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2)变式训练:
给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尝试应用等式的性质2进行变形。例如:
- 如果 x = 3,那么 x × 4 = ?
- 如果 y = 8,那么 y ÷ 2 = ?
(3)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练习题卡,互相检查并讲解自己的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4. 拓展提升(10分钟)
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那么这个数可以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0”的特殊性,并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等式的性质2。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式的性质2及其应用范围。布置课后作业:
- 完成课本第62页第2、3题;
- 自己编一道等式题,并用等式的性质2进行验证。
六、板书设计
```
等式的性质2
如果 a = b,
那么 a × c = b × c;
如果 a = b,
那么 a ÷ c = b ÷ c(c ≠ 0)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结合操作实验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等式性质2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0”的特殊情况,避免出现计算错误。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