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通过“落花生”所表达的做人道理。
2. 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人生价值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深意的文章——《落花生》。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你们知道“落花生”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吃的花生有什么不同?
学生A:落花生应该就是花生吧,可能是一种植物。
教师:对,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花生,但它在文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花生来讲述人生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观点?
学生B:课文讲的是父亲和孩子们一起种花生,然后收获时一家人讨论花生的好处。
学生C:作者通过花生的朴实无华,说明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张扬,但要有用。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我们再来深入分析一下。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
1.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教师提问:这段话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她为什么建议种花生?
学生D:母亲很勤劳,关心孩子的生活,也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2. “种花生的季节到了,我们都很高兴。”
教师提问:这里用了“很高兴”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学生E:说明孩子们对种花生充满期待,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 第三段:“收获的时候,母亲把花生摘下来,放在盘子里,叫我们来吃。”
教师提问:这里的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F:看起来很平常,但正是这种简单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4. 第四段:“父亲说:‘花生的味道虽好,但它的用处很多。’”
教师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学生G:父亲在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要看到内在的价值。
5. 第五段:“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人。’”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H:作者认为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虽然不起眼,但对社会有贡献。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做人要像花生”的理解。
学生I: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花生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比如老师、医生、环卫工人。
学生J:我也觉得,我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而不是一味追求外表的光鲜。
教师总结:是的,花生虽然普通,却能滋养生命;人也是如此,平凡之中见伟大。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踏实、实在、有担当。
(五)布置作业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落花生”》,谈谈你对“做人要像花生”的理解。
2. 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与《落花生》的异同。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发言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