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 体会诗歌中“诗史”与“诗圣”的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在困境中仍心系百姓、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 难点:体会杜甫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诗史”风格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及唐代社会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杜甫画像及“诗圣”称号,提问:“你了解杜甫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作,如《春望》《登高》,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与情感基调。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语言表达初读感受。
-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句。
-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之猛烈,茅草被吹走的场景。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表现诗人生活困苦,环境恶劣。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这样的困境,是消极悲观还是积极向上?”
4. 深入探讨(15分钟)
- 讨论环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 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分析他为何会有如此情怀。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我们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 推荐课外阅读:《杜甫传》《唐诗三百首》等,拓展阅读视野。
6.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杜甫的爱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圣”杜甫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杜甫——诗圣,诗史
二、诗歌茅屋被毁,生活困苦
三、情感主旨:忧国忧民,理想远大
四、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深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杜甫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