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前行的积极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我”和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如何互相鼓励,最终成功登顶的过程。
- 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战胜困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布置的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了解了“我”和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登上山顶的。
(二)回顾旧知(5分钟)
1. 提问复习:
-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爬天都峰?
- 他们遇到哪些困难?
- 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2. 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三)精读课文(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
如:“老爷爷,您也爬山啊?”“是啊,小朋友,你爬得真快!”
体会人物之间互相鼓励、彼此激励的情感。
- “我”和老爷爷的动作描写:
如:“我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往上爬。”“老爷爷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感受他们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 “我”的心理变化:
从开始的害怕、犹豫到后来的坚定、自信。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感受。
2. 角色扮演:
邀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验人物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境创设: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面对高耸入云的天都峰,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激发想象力和表达欲)
2. 联系实际:
讨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我”和老爷爷那样,遇到困难却不放弃的经历?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增强课堂互动性。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小结:
《爬天都峰》不仅讲述了一个爬山的故事,更传达了一种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要勇敢前行。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我”和老爷爷一样,迎难而上,不断进步。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一次挑战》,要求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进行朗读。
五、板书设计:
```
┌───────────────┐
│ 人物对话 │
│ 动作描写 │
│ 心理变化 │
└───────────────┘
↓
克服困难勇于挑战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