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优质P】教学设计:《童年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现为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文章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童年时期对“胚胎发育”规律的发现过程,展现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发现过程,体会其思考的逻辑与情感变化,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表达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童年的美好与好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 培养尊重他人、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的发现过程及其背后的思考。
-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述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哲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过自己发现某个现象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懂的词语,并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发现的?
3. 精读理解(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在发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最终的感悟。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
- 提问:你觉得作者的发现合理吗?为什么?
4. 品读语言(10分钟)
选取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进行赏析,如:“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人是由细胞组成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在发现真相时的喜悦与自豪。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去发现的?
- 小组合作:每人讲述一个自己生活中的“小发现”,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童年的发现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勇于探索。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发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一次小发现。
2. 预习下一课,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阿列克谢耶夫
发现过程:
→ 观察 → 思考 → 探索 → 发现
情感变化:
→ 困惑 → 疑问 → 喜悦 → 自豪
核心思想:
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