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证,表达了作者不盲从、注重实地考察的治学态度。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一、原文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闻水上,世以是为‘石钟’。”余谓不然。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乃以“石钟”为名,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余笑曰:“此非吾所谓‘钟’者也。盖钟之形,中空而外实,击之则声发;若石之坚而重者,岂能如是?”遂与子瞻登兹山,夜半乘舟,至其所,因得其说。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适有风,舟行甚急。余方与子瞻诵诗饮酒,忽闻有声自空中来,如钟鼓之声,又如金铁交鸣。余大惊,谓子瞻曰:“此非钟声耶?”子瞻曰:“此乃山石之间,风激水声,与石相击,故有此声耳。”余曰:“吾尝闻古之人,好言‘天籁’,今观此景,信矣。”
于是,余叹曰:“呜呼!世之学者,多泥于旧说,而不求其真。若夫石钟之名,虽传千年,未尝考其所以。今吾与子瞻亲见其状,始知其理,岂可轻信古人哉!”遂书其事,以志之。
二、译文
《水经》中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声音在水面上传出,因此人们称它为‘石钟’。”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现在如果把钟或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它们也不会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便将这座山命名为“石钟山”,并去寻找它的遗迹,在潭边找到了两块石头,敲打后听声音,南面的声音模糊不清,北面的声音清脆悠扬,木槌一停,声音就渐渐消失。李渤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我笑着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钟’的声音啊。钟的形状是中间空的,外面坚实,敲打才会发声;而石头坚硬沉重,怎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呢?”
于是,我和子瞻一起登上这座山,在半夜乘坐小船来到山下,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山下都是石头的缝隙,不知道有多深,恰好有风,船行驶得很快。我正和子瞻吟诗喝酒,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的声音,像是钟鼓的声响,又像是金属碰撞的声音。我非常惊讶,对子瞻说:“这难道不是钟的声音吗?”子瞻说:“这是山石之间被风吹动,水声与石头相互撞击,所以发出这样的声音罢了。”我说:“我曾经听说古人喜欢讲‘天籁’,现在看到这种景象,确实是这样。”
于是,我感叹道:“唉!世上的学者大多拘泥于旧有的说法,而不去探究真相。像‘石钟’这个名字,虽然流传了千年,却从未有人认真考证它的来源。今天我和子瞻亲眼看见了它的样子,才知道其中的道理,怎么能轻易相信古人呢!”于是我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纪念。
三、感悟与启示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苏轼通过亲身经历,纠正了前人错误的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权威,要勇于质疑、亲自探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知识来源于实践,真理需要验证。只有通过实地考察和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这也正是苏轼一贯主张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结语
《石钟山记》以其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描写,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一次登山的经历,更传达了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读罢此文,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