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真的急死了,求好心人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06:52:31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一句千古传诵的诗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诗深情而含蓄,道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将从诗歌背景、全文翻译、艺术特色以及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原诗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全诗翻译

译文:

战鼓声中行人断绝,边塞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鸣叫。

从今晚起露水变白,月亮却依旧照着故乡。

我虽有兄弟,却都流散四方;家中亲人,生死难寻。

写信总是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事还未停息。

三、诗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赏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自第三联,意思是:

“我远远地怜惜年幼的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

这句诗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杜甫在战乱之中,与弟弟失散,心中牵挂不断。他想到自己年幼的孩子们,虽然还不能理解“思乡”这个概念,但作为父母,他对他们的爱和担忧却更加浓烈。这种“未解”与“已知”的对比,更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长安”在这里不仅是地名,更是家国情怀的象征。它代表着诗人曾经生活过的故土,也寄托着他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四、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当时他与弟弟杜颖失散,这首诗正是他在战乱中思念亲人的真情流露。

五、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戍鼓”、“边秋”、“孤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肃杀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2. 情感真挚: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体现出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

3. 家国情怀: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暗含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结语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一句,虽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千千万万离散亲人共同的心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句“未解忆长安”,道尽了多少思念与无奈。

读杜甫的诗,不只是在读文字,更是在感受一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而“遥怜小儿女”这句诗,正是我们今天仍能共鸣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