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公开课)(人教版(8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词语,能用这些词语准确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 难点:区分“可能”与“不一定”,理解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小球、盒子等。
-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实验材料(如不同颜色的小球、硬币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图片,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明天会下雨”、“我今天能拿到满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是否会发生。通过提问:“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可能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引出课题《可能性》。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关键词。
- 举例说明:
-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一定”发生的;
- “明天会下雨”是“可能”发生的;
- “人可以飞”是“不可能”发生的。
3. 探究活动(15分钟)
- 活动一:摸球游戏
- 每组学生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入若干个红球和黄球,进行摸球实验。
- 引导学生说出“摸到红球”是“可能”还是“一定”或“不可能”。
- 活动二:抛硬币实验
- 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抛硬币,记录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情况。
- 讨论:每次抛硬币的结果是“可能”还是“一定”?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判断下列事件是“一定”、“可能”还是“不可能”。
-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区别。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可能性”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这三个词进行描述。
五、板书设计
```
可能性
————————
一定 可能 不可能
(肯定) (不确定)(否定)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60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事件,写一篇短文,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关词语进行描述,但在区分“可能”和“不一定”时仍需进一步强化。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类似的情境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