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降落伞》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降落伞的基本结构和作用,初步感知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技能目标:能动手制作简易降落伞,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 材料:塑料袋、绳子、小纸片或小玩具、剪刀、胶带、彩色卡纸等。
- 环境:教室宽敞区域,便于幼儿进行降落伞测试实验。
- 教具:图片或视频展示真实降落伞的使用场景。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降落伞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引导幼儿讨论,激发兴趣。接着播放一段关于跳伞员使用降落伞的视频,让幼儿直观感受降落伞的作用。
2. 探索与发现(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东西从高处掉下来,会怎么样?如果有一个像伞一样的东西,会不会掉得慢一点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小降落伞”。
3. 动手制作(15分钟)
分组进行降落伞制作活动:
- 用塑料袋剪成圆形或方形作为伞面;
- 在四个角上分别系上绳子;
- 将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小玩具或纸片上;
- 可以用彩笔装饰伞面,增加趣味性。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中的困难,鼓励他们互相合作。
4. 实验与观察(10分钟)
将制作好的降落伞从高处释放,观察其下落速度。比较不同形状、大小的降落伞下落速度的差异,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分享(5分钟)
请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降落伞,说说它为什么能慢慢落下。教师总结: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来减缓下落速度的工具。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制作不同类型的降落伞。
- 结合美术活动,设计“我的降落伞”绘画作品。
-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家庭小实验,如用纸张自制降落伞。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降落伞”为主题,结合了科学探究与手工制作,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初步理解了空气阻力的概念,增强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幼儿在剪裁和固定绳子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同时,实验环节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展开对比实验,今后可适当延长实验时间,引导幼儿更深入地进行观察与比较。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科学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