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出自哪首古诗】“寸草春晖”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父母恩情如春日阳光般温暖、无私,子女却如小草般微弱,难以回报。那么,“寸草春晖”究竟出自哪首古诗呢?
其实,“寸草春晖”最早源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虽然不长,但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古代孝道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全诗如下: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在这首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最为经典。诗人以“寸草”自比,表达自己作为游子,虽有感恩之心,却难报母亲如春天阳光般的恩情。这里的“三春晖”指的是春天阳光的温暖和照耀,象征着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之恩。
“寸草春晖”这一说法,正是从这句诗中提炼而来,成为后世形容父母恩情深厚、子女难以回报的经典表达。在现代汉语中,“寸草春晖”也常被用作感恩父母、弘扬孝道的象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寸草春晖”常被单独使用,但它原本是诗句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原诗语境而孤立理解。了解其出处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总之,“寸草春晖”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中华文化中表达孝道与感恩的重要意象,至今仍广为流传,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