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及赏析,急到原地打转,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7 19:51:13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及赏析】《观刈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酷暑中辛勤割麦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忧虑。

一、原文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诗歌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赋税沉重,导致许多农民生活困苦。他本人曾任官职,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因此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民情怀。

《观刈麦》正是他在担任周至县尉期间,看到农民在酷热的夏天仍坚持劳作的情景后所作。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内容赏析

1. 描绘劳动场面,体现辛劳

首联“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点明了农村生活的紧张节奏。五月是麦收季节,农民们几乎无暇休息。接着描写南风起、麦黄满地的景象,烘托出丰收的喜悦与忙碌的氛围。

2. 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真实感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描写了妇女和孩子送饭的情景,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支持。“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则生动刻画了农夫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令人动容。

3. 揭示社会不公,表达同情

诗中出现的“贫妇人”,她“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表明她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只能捡拾遗落的麦穗充饥。这不仅是对个体苦难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控诉。

4. 自我反省,引发共鸣

最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自责的语气反思自己作为官员却未参与农事,对比农民的辛劳与自己的安逸,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

四、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用词平实,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打动人心。

- 细节描写生动: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等句,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观察,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五、结语

《观刈麦》不仅是一首写实的田园诗,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也提醒我们今天应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白居易以诗为镜,映照出时代的冷暖,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良知与担当。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