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分作文:2012年浙江0分高考作文】在众多关于高考的回忆中,有一类文章总是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零分作文”。这些作文往往因为语言表达、逻辑结构或内容偏离题意而被扣分甚至直接判为零分。2012年浙江省的这则零分作文,虽然未能获得高分,却因其独特性引发了不少讨论。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门”,要求考生围绕“门”展开思考,可以是实指的门,也可以是象征意义上的“门”,比如人生之门、心灵之门等。然而,这位考生的文章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让人不禁感叹:这是不是真的写跑题了?
文章开头便写道:“门,是一种障碍。”接着,作者开始用大量篇幅描述自己如何试图推开一扇门,但始终无法打开。他详细描写了门的材质、颜色、形状,甚至门把手的触感,仿佛在写一篇物理实验报告。中间穿插了一些与“门”无关的内容,比如对天气的描写、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甚至还有对路边小猫的描写。整篇文章读起来像是一个迷路者的自述,而非一篇应试作文。
从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没有紧扣主题,也没有展现出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深度。它更像是一个学生在考场上的随性发挥,缺乏应有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技巧。因此,被判定为零分也就不难理解。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篇作文或许并非完全失败。它的语言虽然不够规范,但却有一种独特的“真实感”。它不像那些刻意堆砌辞藻、迎合题意的作文那样“套路化”,反而更像一个真实的学生在面对题目时的反应。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或许正是它值得探讨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鼓励学生写“跑题作文”。高考作文有其评分标准,不能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给予高分。但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是否应该给一些“非传统”表达更多的空间?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2012年浙江的这则零分作文,虽然未能达到考试的要求,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在追求分数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与思维多样性?或许,未来的作文评分标准,可以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