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10道题目】在日常生活中,法律知识虽然看似遥远,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还能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问题,看看你是否都了解?
1. 什么是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物权等内容。
2. 我国的宪法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3. 什么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等。
4. 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只对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5. 什么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6. 什么是合同?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7. 什么是离婚冷静期?
自2021年起,我国实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夫妻双方协议离婚的,需经过30天的冷静期,期满后方可办理离婚手续。
8. 什么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9. 什么是劳动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0. 什么是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给予的制裁措施,如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掌握这些基础法律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纠纷、维权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和应对。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的指南针。希望大家都能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