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与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与赏析,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1 00:30:22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与赏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朱自清的名字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尤其以散文见长。其中,《背影》是朱自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被广泛收录于语文教材中,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沉的父爱主题打动了无数读者。

一、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悄悄地看着他,他戴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走得慢慢,仿佛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无限的沉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回来。他给我,我接过来,他赶紧去给他的茶房。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直到现在。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上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二、赏析

《背影》是一篇充满温情与感伤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送别自己时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沉而含蓄的爱。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抒情,而是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普通却又动人的场景。

1. 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朱自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形象虽简朴,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沉重与父亲的坚韧。尤其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那一幕,动作缓慢、吃力,却饱含深情。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无声的关爱。

2. 语言朴素,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洁自然,没有过多修饰,但却极具感染力。朱自清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特别是结尾部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的背影”,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3. 主题深刻,引发共鸣

《背影》不仅是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更是对亲情、责任与成长的思考。它提醒我们,父母的爱往往藏在平凡的细节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付出与牺牲。

三、结语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文字之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深度。朱自清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最真实的故事,让无数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往往不需要言语,只需一个背影,就能让人铭记一生。

结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那些默默付出的亲人。《背影》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哪怕只是他们转身离去的背影,也可能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