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演示教学】《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撰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全文围绕“师道”展开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进行《师说》的原文演示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以下是一份适合课堂教学的《师说》原文演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和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认同,增强学习责任感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核心观点。
- 难点: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态度及其深层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或情景创设引入课题:“你认为什么是‘师’?为什么我们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师”的定义与作用,自然过渡到《师说》的学习。
(二)文本初读(1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3.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如“‘师’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三)逐段解析(20分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解析:“学者”指求学的人,“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重视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解析:人生来不是全知的,遇到困惑不请教老师,问题就无法解决。
- 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经历,说明“求教”的重要性。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解析:圣人也会向他人学习,说明“学无止境”。
- 讨论:你是否愿意向不同的人学习?为什么?
第四段: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解析: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闻道”的早晚与专业领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尊重他人、虚心求教。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1. 回顾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师”的意义。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好老师》。
四、教学反思
在《师说》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走向“理”,从“字”走向“思”。通过多角度解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韩愈提倡的“尊师重道”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 推荐阅读《劝学》《论语》等经典作品,拓宽文化视野。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师说》的文本内容,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思考,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