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那树》是当代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一棵老树的视角,讲述了它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被人类遗忘、最终被砍伐的过程。作品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文明发展的反思。本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适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象征等)及其表达效果。
- 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提升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及文章主题。
-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树”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思。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背景,思考“你心中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初步理解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几幅树木与城市的对比图,提问:“你是否见过一棵被遗忘的老树?它在城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
3. 梳理内容,把握结构(15分钟)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总结每部分的内容。
4.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5分钟)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以‘那树’作为标题?‘那树’象征着什么?”
第二课时:深入品析与情感体验
1.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分组讨论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象征等,并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2. 情感体验,感悟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从“那树”的视角出发,想象它的经历与感受,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深情与对文明的忧虑。
3.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环保事件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与写作实践
1. 回顾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2. 写作练习(20分钟)
以“我心中的一棵树”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或想象,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3. 布置作业(5分钟)
阅读王鼎钧的其他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收集身边关于“树”的故事,进行口头交流。
六、板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 │
│作者:王鼎钧 │
│主题:自然与文明的冲突 │
│手法:拟人、象征│
│情感:敬畏、反思│
└───────────────┘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关注与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