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道德经全文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道德经全文注释,蹲一个懂行的,求解答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10:11:30

道德经全文注释】《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与《德经》四十四章,内容深邃,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本文旨在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注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它不可言说,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再是永恒不变的“道”。同样,“名”也是人为赋予事物的概念,一旦被命名,就失去了原本的本真状态。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与不可定义性,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应追求内在的本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当人们普遍认为某种事物是美的,那么丑也就随之而生;同样,善与恶、有与无、长与短等对立概念也都是相对存在的。老子指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对立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这些对立,达到一种无分别的境界。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果社会过分推崇贤能之人,就会引发人们的竞争与攀比,导致社会动荡。老子主张以自然之道治理国家,让人民回归质朴的生活方式,减少欲望,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看似虚空,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包容万物,滋养众生,永不枯竭。老子通过这一章表达了“虚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蕴含无限可能的状态。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情感,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一样,一视同仁。这并不是说天地无情,而是说明自然法则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人类应顺应自然,而非试图改变它。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象征着生育万物的母体,它永远存在,孕育生命。老子借此说明“道”是生命的根源,是永恒不灭的存在。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存在,而是无私地滋养万物。人若能效法天地,以无私之心待人处事,便能获得长久的安宁与幸福。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具有柔顺、谦卑、包容的特性,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润物无声。老子以此比喻最高境界的善行,即不争、不求、顺势而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过度追求满盈,反而会带来灾祸。老子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保持适度,才能长久维持现状。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灵魂与身体合一,心志专一,不被外物所扰。这是修道者应有的修养,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接近“道”。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由多个辐条组成,但真正起作用的是中间的空洞。老子借这个例子说明,事物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无”的部分,而非“有”的形式。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过度的感官刺激会使人迷失本性,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老子提倡节制欲望,回归内心的清明。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人们对荣辱过于在意,便会失去内心的平静。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看淡得失,不被外界评价所左右。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道”无形无相,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它却真实存在。老子提醒人们,不能只依赖感官去认识世界,还要用心去体会。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懂得“道”的人,内心深邃而难以被人理解。他们行事低调,不张扬,但却能洞察万物本质。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心灵要达到极度的虚空,行为要保持极度的宁静。只有在清静中,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他以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然发展,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当社会偏离“道”的原则时,人们才会提出“仁义”等道德规范。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不应靠外在的教化,而应源于内心的自觉。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大盗不起

去除虚伪的聪明才智,才能恢复人的本真。老子反对过度的机巧与权谋,主张返璞归真。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放弃浮华的知识,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老子认为,过多的学问只会让人陷入纷扰,远离“道”的本源。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最大的德行,就是遵循“道”的指引。老子强调,真正的道德不是表面的行为,而是内心的修养与实践。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委曲求全,反而能保全自己;弯曲前行,最终也能抵达目标。老子倡导柔韧与忍耐,而非强硬对抗。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少说话,多做事,符合自然之道。老子认为,言语过多容易招致是非,行动才是根本。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脚无法站稳,迈大步难以前进。老子提醒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种混沌未分的物质存在,它是“道”的源头。老子描述了“道”的原始状态,揭示其超越时空的特性。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老子强调,一个人要有沉稳的心态,才能应对变化万千的世事。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真正高明的行为,不会留下痕迹。老子认为,至高的智慧在于不显山露水,默默影响他人。

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

明白光明的一面,却甘愿处于黑暗之中。这是一种谦逊与内敛的态度,体现了“道”的包容与深远。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企图通过强权控制天下,终将失败。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方能长久。

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战争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所应使用的工具。老子反对暴力,主张和平与宽容。

第三十一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在礼仪中,吉祥之事以左为尊,凶事以右为尊。老子借此说明,战争虽属凶事,但也需有一定的仪式与规范。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从不自称为名,它虽看似微小,却无人能驾驭。老子强调“道”的伟大与不可征服性。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老子认为,自我认知是修行的第一步。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道”广泛存在,无所不在,可以左右万物。老子指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掌握“道”的大体,就能吸引天下人归附。老子强调,唯有遵循“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支持。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想要收敛,必须先扩张;想要削弱,必须先强大。老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反向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虽然看似无为,但实际上无所不为。老子认为,真正的治理应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

……(以下章节略)

结语:

《道德经》不仅是古代哲学的经典,更是现代人修身养性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深入研读与实践,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走向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