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中庸全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中庸全文及译文,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4 11:56:36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宋代儒学家朱熹单独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文本。《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在行为、情感与思想上保持适度、平衡,反对极端,提倡以“诚”为本,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和谐。

一、原文节选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4. 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5.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6.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9.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二、译文解析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顺应这种本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来修养自己就是“教”。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情绪表达出来但合乎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最根本的法则,和是天下普遍的道理。达到中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则违背中庸,走向极端。

4. “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但不盲从;表面上一致,却不真正融合。

5.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诚宽恕,离道不远。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应强加给别人。

6.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喜欢隐秘之事、行为怪异的人,虽然后人可能会传颂他们,但我不会这样做。

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

8.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圣人的道多么宏大啊!它滋养万物,高耸入云,如同天一样崇高。

9.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本性,就能发挥他人的本性;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发挥万物的本性;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协助天地的化育;协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而存在。

三、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治国的经典,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强调内心的平和、行为的适度、情感的节制,主张在变化中求稳定,在矛盾中求统一。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和谐,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结语

《中庸》虽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处世立身的智慧。阅读《中庸》,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思想,更是为了在当下生活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社会和谐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