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李岚兰】一、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词人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词以边塞秋景为背景,描绘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全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掌握词中常用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与人生追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边塞将士的坚韧精神与家国情怀。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秋思”的情感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词中“风景异”与“人不寐”的对比,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2. 范仲淹的相关背景资料。
3.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你是否曾想象过古代戍边将士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 引出课题《渔家傲·秋思》,介绍作者范仲淹。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节奏与情感。
- 分组讨论:词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关键词句分析:
- “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节与地点,突出边塞的独特环境。
- “衡阳雁去无留意”:用大雁南飞暗示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 “四面边声连角起”:描绘边塞的战鼓声与风声交织的氛围。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揭示将士们的忧愁与无奈。
- 情感体悟:
引导学生结合词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比较阅读:将《渔家傲·秋思》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体会不同词人的边塞情怀。
-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戍边将士,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生活?你是否能理解作者的情感?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
- 鼓励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珍惜和平,传承责任?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与感受。
七、板书设计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边塞秋景 → 荒凉孤寂
征人思乡 → 忧愁无奈
家国情怀 → 报国之志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词中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特色的理解,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旨在提供教学参考,避免AI重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