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变形的魅力(mdash及哈哈镜下的变形人物画湘美)】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欣赏哈哈镜中人物的变形现象,了解“变形”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变形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体验变形带来的趣味性与艺术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变形”的概念,学会用夸张、变形的方式表现人物形象。
- 难点:如何在保持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变形,使作品既有趣又不失真实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哈哈镜实物或图片、示范画作、彩色笔、画纸等。
-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面哈哈镜,让学生轮流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提问:“你们看到的自己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变大了”、“变小了”、“脸歪了”等感受,引出“变形”这一主题。
2. 探索与发现(10分钟)
展示一些有趣的变形人物画作品(如卡通人物、漫画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变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提问:
- 这些人物哪里变了?
- 变形后的人物看起来有什么感觉?
-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3. 技法讲解(10分钟)
教师结合实物哈哈镜,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
- 夸张法:把某些部位放大或缩小。
- 扭曲法:让身体或面部线条发生弯曲。
- 组合法:将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
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示范一个简单的变形人物画,强调“保留特征,合理变形”。
4. 学生实践(20分钟)
布置作业:以“哈哈镜下的我”为主题,画一幅变形人物画。
要求:
- 画面内容清晰,人物形象明显;
- 尽量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 鼓励发挥想象力,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组织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开展“我最喜欢的变形人物”评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玩哈哈镜游戏,观察家人的变形样子,并尝试画下来,下次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哈哈镜这一有趣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变形的基本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形式的变形艺术,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美术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