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常见知识点】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重症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处理危及生命的急重症患者的专业学科。它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急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术后监护以及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症医学的核心概念
重症医学(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持续监测与干预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存在以下特征:
- 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需要机械通气或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手段
- 意识状态改变或神经功能异常
- 持续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二、常见的重症疾病类型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常由感染、创伤、误吸等引起。其特点是双肺弥漫性渗出,导致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常需机械通气支持。
2.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控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表现为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
3. 心源性休克
心脏泵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心输出量不足,组织缺氧,常发生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在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后,多个器官系统相继出现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5. 颅内高压与脑水肿
常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炎等情况下,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影响脑血流和代谢,需及时干预。
三、重症患者的监测与评估
重症医学强调“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
- 意识状态评估:通过GCS评分判断患者神志变化。
- 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超声等用于评估肺部、心脏及腹部情况。
四、常用的重症治疗手段
1. 机械通气
用于维持有效气体交换,适用于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有创或无创通气方式。
2. 血液净化技术
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用于清除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纠正酸碱紊乱。
3.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用于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4. 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常因应激、代谢亢进而出现营养不良,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5. 镇静与镇痛管理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或处于高应激状态的患者,合理使用镇静剂和镇痛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舒适度。
五、重症护理的关键点
- 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 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
- 呼吸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
- 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协作。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