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范】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通过描写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普通植物——白杨树,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白杨坚韧不拔、质朴顽强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北方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精神的崇敬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象征手法运用得当,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与精神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其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含义及用法;
- 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手法;
- 学会分析象征意义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抽象精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白杨树所象征的坚韧、顽强、朴实等优秀品质;
-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杨”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 如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2. 讨论法:围绕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3. 比较法:将白杨与其他常见树木进行比较,加深对其精神特质的理解。
4. 情境创设法: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提问:“你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印象?”
-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参天”、“倔强”、“虬枝”等;
-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精读,逐段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精神品质;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 讨论“白杨”与“北方人民”的关系,理解象征意义。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动机;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心中的“白杨”;
- 小组合作,尝试仿写一段描写身边平凡人物的文字。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内涵;
- 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事物的认识;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的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
|--- 外形特征:挺直、坚强、不屈
|--- 精神品质:坚韧、顽强、朴实
|--- 象征意义:北方人民、革命精神
|---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对比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培养,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
- 文本资料:《白杨礼赞》原文及注释
- 图片资料:白杨树的图片、黄土高原的风景图
- 视频资料:相关朗诵视频或纪录片片段(可选)
九、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3. 自由阅读茅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十、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