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卜算子·咏梅》的词牌知识。
- 理解词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内涵。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陆游在逆境中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关注自然与人格修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词中“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借梅抒怀的写作手法。
- 难点:
领会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其身处困境时仍不失操守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频朗诵资料、课文注释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词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梅花的视频或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什么?”
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看看他是如何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3. 教师讲解词牌“卜算子”的由来及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结构。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解析: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梅花生长在荒凉之地,无人欣赏的孤寂。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进一步描绘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表现出其坚韧不屈。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表达梅花不争春光、不慕荣华的态度,体现其高洁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即使凋零也不改本色,突出梅花的坚贞不屈。
2. 小组讨论:
- 你认为这首词中的“梅花”象征了什么?
- 陆游借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
- 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版本,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引导学生思考:同一词牌,不同作者,为何会有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朗诵比赛:
- 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增强对词作的感性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卜算子·咏梅》通过描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傲然开放的形象,表达了陆游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坚守节操、不向世俗低头的精神。梅花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人格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咏梅》。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梅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3.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如《示儿》《书愤》等,进一步了解其思想与风格。
五、板书设计: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象征:高洁、坚韧、不屈
情感:孤寂、坚守、不屈
手法:托物言志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