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掌握其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 能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三、知识回顾
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公式:$ W = F \times s $(单位:焦耳)
2.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P = \frac{W}{t} $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四、新课讲解
1.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在使用机械时,我们通常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这个工作称为有用功($ W_{有} $)。但为了使机械正常工作,往往还需要克服一些不必要的阻力,这部分功称为额外功($ W_{额} $)。机械实际做的总功是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即:
$$
W_{总} = W_{有} + W_{额}
$$
2.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来表示机械做功的有效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
\eta = \frac{W_{有}}{W_{总}} \times 100\%
$$
- $\eta$ 表示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
- 由于存在摩擦和机械自身重量等因素,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00%。
3. 机械效率的计算
例如: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重为500N,拉力为200N,绳子自由端移动了5m,物体被提升了1m。
- 有用功:$ W_{有} = G \times h = 500N \times 1m = 500J $
- 总功:$ W_{总} = F \times s = 200N \times 5m = 1000J $
- 机械效率:$ \eta = \frac{500}{1000} \times 100\% = 50\% $
五、实验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细绳等。
实验步骤:
1. 将滑轮组安装好,挂钩码。
2.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记录拉力大小。
3. 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4. 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5. 改变钩码质量或滑轮数量,重复实验,观察机械效率的变化。
实验结论:
- 同一滑轮组中,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 滑轮组的动滑轮越多,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 减小摩擦和减轻滑轮自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六、思考与讨论
1. 为什么实际使用的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00%?
2. 如何提高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设备利用了机械效率的原理?
七、课堂练习
1. 一台起重机将重2000N的物体匀速提升5m,所用拉力为1000N,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0m。求该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 一个斜面长6m,高2m,用500N的力将重1000N的物体推上斜面。求该斜面的机械效率。
八、拓展延伸
机械效率不仅在力学中应用广泛,在热机、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机械效率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机械装置。
九、课后作业
1. 阅读教材第12章相关内容,整理出“机械效率”的知识点思维导图。
2. 完成课本P78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实例。
备注:本导学案内容根据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